福州话资源网
福州话资源网
资源网 > 福州话知识库 > 主题词汇 > 指示代词(“这”和“那”)

指示代词(“这”和“那”)

指示代词(“这”和“那”)

by 万物

指示代词“这”“那”在福州话(市区)里常见的有多少种说法呢?读音怎么读呢?我给大家做一个汇总,这些读法和说法,其实也不存在正确不正确,标准不标准一说,都是福州市区普遍存在的说法和读法,我尽量把各种说法和读法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福州拼音采用榕拼,用字采自榕典,不同福州方言书籍有不同的用字(大部分是训读字),大家对此也不必细究。

普通话表示“这/那”在福州话里的有三组字词:“zi33这/ hi33(hy33)许”(zi33 榕典采用“这”字训读),”zui53嚽/hui53佪”,“zia33者/hia33嘻”,由这三组衍生出来的各种常见口语词,下面我会做一个汇总:

 

zuong24/53-neo33 这所 / huong24/53-neo33 许所

(表示方位这里/那里,这边/那边 ,“这和许”是训读字,这词也有人读zuai24neo33/huai24neo33,zuang24neo33/huang24neo33,ziang24neo33/hiang24neo33,zi24neo33/hi24neo33等;还有不少人把前字读成降调阳平53:zuong53neo33/huong53neo33,但李如龙版和冯爱珍版的《福州方言词典》《福州话音档》张天禄《福州方言志》都记录的是升调24,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记录的是53降调;当然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两种调都会读到,可以随意切换)

zu55/53-uai213 这块 / hu55/53-uai213 许块

(词义同上,常见的说法,前字zu/hu有人读阴平55也有人读阳平53,《福州话音档》朗读者读的是阴平55,李冯两版《福州方言词典》和张天禄《福州方言志》记录的是阳平53)

zi55-looy213 这块 / hi55-looy213 许块

(词义同上,榕典用字跟zu53uai213/hu53uai213一样,但读音不同)

zi55-gooyk24 这角 / hi55-gooyk24 许角

(词义同上,这个说法也很常见)

zi21-meing55/weing 这边 / hi21-meing55/weing 许边

(词义同上,这个说法也很常见,有人也读zing21meing55/hing21meing55,还有一些可能是靠近闽侯一带的人前字会读成55,zing55-meing55 hing55-meing55)

zi21-meing55-nau53 这边头 / hi21-meing55-nau53 许边头

(词义同上,这边后面可接“头”)

zi21-meing53-nie213 这边势 / hi21-meing53-nie213 许边势

(词义同上,这边后面也可接“势”)

zi21-weing53 这爿/ hi21-weing53 许爿

(词义基本同上;也有这一半/那一半的意思,爿being53有物体的一半,半个的意思)

zi24-lie33 这里 / hi24-lie33 许里

(词义基本同上,可能指的方位更具体一些,有人也读zie24lie33/hie24lie33)

zi21-die55-lie213 这里势 / hi21-die55-lie213 许里势

(这里面,那里面的意思,指的更具体,更内部)

zi55-lie213 这势 / hi55-lie213 许势

(词义同上,《福州方言研究》说这是上面“这/许里势”的省略说法,把中间字“里”省去)

zi21-lung53 这轮 / tau21-lung53 头轮

(这时候/那时候,这会儿/那会儿,现在和刚才的意思;表示“刚才”意思也可以说:头先 tau21-leing55(eing55);tau21-leing53-za33,ta21-eing53-za33,这轮另有这一回、这一次的意思)

zi21-oung53这𣆯 / hi21-oung53 许𣆯

(词义同上,常见说法,这𣆯说快了会变zi21-ung53,许𣆯(刚才)也有人说“头𣆯 tau21-oung53”)

zi24-gu33 这久 / hi24-gu33 许久

(词义同上,常见说法)

zi21-muang53 这盘 / hi21-muang53 许盘

(词义同上;有时也可以指这一次/那一次,这一回/那一回;许盘(刚才)也有人说“头盘 tau21-muang53”)

zi21-iu53 这由 / hi21-iu53 许由

(词义同上,现在已不常说,《福州方言研究》有记录)

zi21-ui53 这回 / hi21-ui53 许回

(这一次、这一回/那一回、那一次)

zi21-nang55-moung55 这两帮 / uong21-nang55-moung55 往两帮

(现在、最近,这一阵子/过去、以往,那一阵子,往两帮也可说许两帮hi21nang55moung55,可以说:这两日 zi21-nang55-nik5,往两日,许两日 uong21/hi21-nang55-nik5,当然,把“两“字去了,直接说 往帮,往日也可以,往两日也有人说,往囊套uong55-nang21-noo213)

zung24-nguang33 这样款 / hung24-nguang33 许样款

(这样的、这种的/那样的、那种的,“这样款“民间常写做“总款”,也有人读zyng24nguang33、zyong24ngung33等;还有一些人把前字zung读成降调阳平53,zung53-nguang33,还有少数人会读 zung53-nguang242)

zung21-nguang55-nie213这样款势 / hung21-nguang55-nie33 许样款势

(词义同上,这样款/许样款后面也可以加“势”)

zi55(53)-jieh24 这只 / hi55(53)-jieh24 许只

(这个“人”/那个“人”,后面一般直接跟人,前字zi/hi阴平55和阳平53都有人读,李如龙版《福州方言词典》记录的是阴平55,冯爱珍版《福州方言词典》记录的是阳平53)

zi21-bik5(biek5)这芘 / hi21-bik5(biek5)许芘

(这个“物品,东西”/那个“物品、东西”,后面一般接事物,芘bik5,很多人也读成、biek5、bi55、bie55)

zi21-mang33这满/ hi21-mang33许满

(这么/那么,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这满価zi21-mang55-na242:这么多,这满热zi21-mang21-iek5:这么热,“满”亦可省略,可直接说:这価zi55-la242,这热zi21-iek5)

zi21-nik24-giang33 这仂囝 / hi21-nik24-giang33 许仂囝

(这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说 这仂滴zi21nik55deik24/许仂滴zi21nik55deik24;“这仂/x许仂”后面也可以接“嫩”,这仂嫩zi21nik55或53nooung242/许仂嫩zi21nik55或53nooung242,表示这么小/那么小)

zi33这/hi许33 ,它们是粘附的,不单独做主语和宾语,不直接修饰名词(时间词、方位词、“字”“题”这种量词和名字的兼词除外),后面一般跟数词、量词、方位词、时间词、形容词、“字”字 ,如:这蜀只(这一个),这字,这题,这芘(这个)、这悬顶(这上面),这下底(这下面)、这月、许日(那天),这(满)热等,也不单说(郊县会单说,郊县会说 敆这敆许,市区基本不会)。

 

zui53 嚽 / hui53 佪

(这个/那个,具有名词属性,可单独做主语、宾语,指代事物,不指代人,一般也不指方位、时间、住所等,同时指示比较近的事物,一般单用,后面不跟量词、名词等。例:嚽是世乇?“佪”也可做连词,这满迟了,佪汝食了未?)

zia33 者 / hia33 嘻

(这个/那个,它们是粘附的,可修饰名词,不单说,不单独做主语和宾语,也不和数词、量词,方位词结合,直接修饰人含贬义,例:者侬欠我钱故未填。《福州方言研究》认为“者zia33”是“zi33这”和量词“ga213个”的合音)

zia55-leing21-ngau242 者前后 / hia55-leing21-ngau 嘻前后

(前后seing21-ngau242,也很多人说 时候 si21-au242,者zia和嘻hia 此时也可以用 这zi和许hi来代替,所以 这两个词很多人也会说 zi55-li21-au242 zi55-leing21-ngau242,hi55-li55-au242 hi55-leing55-ngau242,也可说:者时间zia21-li55-gang55/嘻时间hia21-li55-gang55)

zia24(21)-nik33(53)-zi33 者日子 / hia24(21)-nik33(53)-zi33 嘻日子

(这段时间、这些日子/那段时间,那些日子,可能有时指的时间比者辰候/嘻辰候稍长,变调两种都可以)

zia55-leik24 者式 / hia55-leik24 嘻式

(这样的/那样的,跟前面的“这样款 zung24nguang33”基本同义)

zia21-zui53 者嚽 / hia21-hui53 嘻佪

(这个/那个,者修饰嚽,嘻修饰佪,意思跟“嚽/佪”一样,但更有强调的意思)

 

作者:hf万物(完)

---------

参考资料:

李如龙版《福州方言词典》

冯爱珍版《福州方言词典》

张天禄主编《福州方言志》

梁玉璋冯爱珍编《福州话音档》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