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资源网
福州话资源网
资源网 > 福州话知识库 > 节日节气的福州话 > 【节气】冬至

【节气】冬至

【节气】冬至

板块一:福州与冬至相关的熟语,谚语,童谣,诗词

“搓米时ci搓搓,节节年年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岁增多;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

搓米时ci搓搓,年年节节高,红红水涨菊,齐齐兄弟哥

搓米时ci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腹佬疼,依弟戴眼镜

搓米时ci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妈,依弟单身哥

搓米时ci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哥讨依嫂,依嫂带身喜,伯奶野欢喜“

宋梁克家《三山志·土俗》:“冬至,序拜。州人重此节。节前,邻里族戚更相馈送,上冢祭享。至节日,则序拜如献岁之仪。”

明万历《福州府志·舆地志》:“冬至,粉米为圆,祀先。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民间不相贺。”

清代又不盛行了,乾隆《福州府志·风俗》:“州人不相贺,舂米为圆餔之。”

福州地区《冬九九歌》曰:“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担衣行走。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清代《福建通志》记载:“闽俗诸节,最重元日,冬至(节)次之。”

板块二、民间故事、传说

**(存疑)**在福州,冬至和拗九节一样,也是“孝顺节”。民间传说,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伤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哭闹着要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糯米粉,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方言读音为“细”)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味而来,母子团聚。

旧时冬节,福州人还把“剩下的米时粘在大门的门柱上,离地面六七尺高的地方。除了本宅,商店、货栈的门外以及临街的窗户上也都要粘,这是福州的特别的习俗,所以,米时又称“孝子丸”。这种特俗解放后已消失。

板块三、福州和冬至

相关的食物

老福州管冬至叫“冬节”,要搓“米时”吃“米时”(福州话称之为“C”),“米时”其实是“餈”的异体字,戚林八音用的是“糍”字,——即“糍粑”,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糗饵粉餈。”主料:糯米粉、黄豆粉、花生粉、白糖等。

青红酒

福州人还会选择在冬至酿青红酒,因为福州到冬至这一天真正进入隆冬季节,此时的气候比较适合酿酒,而且,酿好的酒正好能赶上来年的正月办春酒,另外,这个时候糯米比早稻米好,酿出的酒更醇更香。

板块四、福州和冬至相关的习俗

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一合,瓶插红色菊花。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

掼火笼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冬至前后,穷人还要‘掼火笼’取暖。”“火笼”是一种取暖用的工具,一般用陶土制成一个罐子,里面盛了草木灰,灰下埋进烧着的木炭。为了防止太烫,大家还会用竹条编个篮子套在外面。走街串巷,甚至睡觉,人们都会抱着‘火笼’。解放后,人们的取暖工具也多了起来,“火笼”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祭祖

福州乡村一直有“冬至分米时入祠堂”的习俗,“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多举行敬老酒宴。乡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称“宗祠”;衍派一支的,称“支祠”。凡是男性当年四十九岁的,冬至就上寿为五十岁,入支祠,让晚辈敬重。凡是男性当年五十九岁,冬至便上寿为六十岁,入宗祠,让各支祠的晚辈一齐敬重。

酿酒

福州人还会选择在冬至酿青红酒,因为福州到冬至这一天真正进入隆冬季节,此时的气候比较适合酿酒,而且,酿好的酒正好能赶上来年的正月办春酒,另外,这个时候糯米比早稻米好,酿出的酒更醇更香。

数九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是进入“数九寒冬”的开始,从冬至日开始,按9天一个时段,分为9段来“数九”,亦称“冬九九”。古籍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相传清代道光皇帝御制“九九消寒句”,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9个繁体字,每字均9笔,命翰林诸臣按日用朱笔填写1笔,“一九”描1字,“九九”描全9字,并用小楷在旁边记录当日天气情况,以较详细地记载每年“冬九九”的气象资料。

板块五:画面的建议与方向

可以画一家人在屋子里搓/吃米时的画面,桌上放着待酿的青红酒材料。画面以温馨为主。

附加板块 一些迷惑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