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清明
清明相关
板块一:福州与清明相关的熟语,谚语,童谣,诗词
一、福州城区熟语(均摘自福州新闻网转载福州晚报http://mddj.fznews. com.cn/node/11739/20170406/58e5d42e8ffac.shtml)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清明寒】这一段时间天气乍暖还寒,有时候还挺冷的,俗称“清明寒”
【清明日压纸勿会烊】
【六月六洗汤你无份,清明节插柳你无名】这是骂人的话,其中:①“洗汤”即“洗澡”。②“无”与福州方言“务”同音,是“有”的意思。福州地区曾有“六月六犬洗汤”“闽人则于是日不浴”的说法,后来甚至连游泳也不宜。这前半句俗话说“洗汤你无份”,就是骂对方是狗。
二、福清地区民谚(均选自腾讯新闻转载壹福清官方号https://xw.qq.com /cmsid/20210401A0F7CQ00)
【清明韭菜正当时】
【冬节西南一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谷雨过三天】
【二月清明吃了种,三月清明种了吃】
【二月清明多烂秧】
【清明接谷雨,养仔不孝子】
【清明夏,韭菜伓使咬】
【清明蟳,好吃没块寻】
【异文:初十、十五蟳,卜吃没块寻】(蟳 :海蟹。卜:要)
【三月清明四月夏,麦收夏饼真作佳】
【上元没雨多春寒,清明没雨少黄梅】(上元:上元节)
【燕来清明节,燕去白露时】
【雨拍元宵灯,日曝清明田】(拍:打。曝:晒)
【正月清明莫赶,二月清明莫懒】
三、福州话童谣
1.【《砻砻粟》:砻砻粟 ,粟砻砻;糠养猪 ,米养侬…骑牛骑马去祭墓。墓里蜀条葱,股川顿两空;墓里蜀条草,股川顿青垢】(选自《方言俗语歌谣》152页,寄托了在十年九旱困境中饱受折磨的父老乡亲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热切期盼,也含蓄表达了他们祭祀、缅怀祖先时的殷殷情意。)
2.【《真鸟囝之一》:真鸟囝,啄菠菠,三岁孩儿下唱歌;因是罢奶教奴唱,是奴腹佬通通歌。】(选自《方言俗语歌谣》173页,菠菠是一种小叶子的野菜,清明时压榨菠菠,取其汁制“清明果”,色泽呈淡青色,并有菠菠香味,又称“菠菠果”。)
四、福州风俗诗词(摘自福州新闻网多篇文章)
《清明节》:依依柳色拂长堤,农事春郊雨一犁。昨日禁烟停举火,今晨炊粿换新题。
《硩纸》(俗写:压纸)坟前致奠酒三杯,点滴何曾到夜台。地下料应无币厂,年年人世送钱财。
清代孙亨文《闽俗清诗》:插柳檐牙随俗宜,清明家祭本追维。沿街陈列蔢蔢粿,红豆还兼萝卜丝。
《清明插柳词》:乡风插柳纪榕城,一色千门绿互萦。细眼长眉何处认,含烟含雨不分明。
《福州竹枝词》:清明杨柳插门前,上巳荠花含晓烟。最好满城烟雨后,天然一幅画图悬。
清代陈登龙《台江竹枝词》:节到清明春已分,春风欢处百尘熏。纸钱何人家欲挂,遥拜钱塘苏小坟。
板块二、民间故事、传说
割股食肉: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吃。后来重耳继位成为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隐居绵山。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山高路险,难以寻人。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过后,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晋文公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本段摘自《国学》2008年第4期53页,该故事为民间传说,最早见于两汉时期桓谭《新论》)
刘邦压纸:秦朝末年,刘邦战胜项羽取得天下。他返回故乡想祭拜父母的坟墓,而连年战争使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损毁严重,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刘邦拿出一张纸,撕成碎片,向上苍祷告:“爹娘在天有灵,我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 ,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仔细辨认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从此以后,每年清明一定到此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七年级,2014年第8期)
清明插柳:在唐朝黄巢谋划叛乱时,选择了柳枝作为追随者的记号,他暗地里叫他们把柳枝插在自家大门屋檐下,并指示叛军士兵不要去骚扰这些人家。揭竿叛乱的日子就定在清明这天。所以,古俗谚语中,还有“清明不插柳,死遭黄巢手”一说。(http://images2.wenming.cn/web_wenming/wmdjr_299/qm/yjpl/201104/t20110404_189107.html)
玄鸟生商(由于今天清明节是上古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节合成,所以此处记录与上巳节有关的传说,供参考):《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契的母亲是简狄氏随本氏族的两个姊妹偶然出行,在玄丘水中洗澡,有玄鸟飞来,生下鸟卵,简狄误取鸟卵吞食,因有身孕而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因帮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地,赐姓子氏。(【玄鸟生商_百度百科】https://mbd.baidu.com/ma/s/I4UeNJ9k)《礼记·月令》记有周天子率领贵族及大臣举行迎春的祭礼。当青玄鸟到来的时候,天子屠宰大牛献祭于高媒神。(高禖神是华夏诸神系统中主管爱情和生育之女神。)
板块三、福州和清明相关的食物
菠菠粿(亦可称“清明粿”,市区叫“菠菠粿”较多):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草(学名:鼠曲草,鼠鞠草)洗净挤出汁水或磨成细粉(染色作用),再渗入用糯米和一般的大米按73或64比例磨成米浆,米浆再沥干水压成”粞“(米浆压干后的半成品)里揉成粿皮,以豆沙(红豆蒸熟碾碎加糖做成豆沙)、白萝卜丝、红糖、白糖等为馅捏制而成的(也有少数人会用白萝卜丝、虾米、五花肉丁做成咸的馅)。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福州话叫“粿箬”),也有采用黄弹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新鲜出炉的时候点上红点,是福州传统的做法。菠菠粿造型简单,青绿色赋予它以春天的绿意。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郊县不少地方不用“菠菠草”,而用“艾叶”做“清明粿,有也有人叫”艾粿“。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福清地区会这么做)。福州方言中“蔢”与“褒”谐音,故又称“褒褒粿”,含有“褒美先人的意思”。(http://fz.wenming.cn/mlrc/msfq/201204/t20120403_201502.html福州文明网)
注意:ze55一般写”斋“䭣”,和菠菠粿是有区别的,ze55福州市区是七月三十(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生日或者祭祀“下界爷”)和年前(春节前)农历12月底“分年”前后,祭祀而用,长得很像,做法也相似。菠菠粿是加了清明前后生长的菠菠草制作绿表皮的,馅料一半是豆沙和菜头丝。ze55是白的,表面一点红,ze55的馅是红糖加糯米做成的(少数人用豆沙馅,不普遍)。
2.光饼:福州人清明祭扫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定要带上光饼(光饼有点撒上芝麻会叫“麻饼”)。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饼相传为戚继光当年抗倭所创,人们便把这种行军中的干粮叫作“继光饼”。为感念戚继光的功劳,福州人在其忌日,为其供上光饼。这个传统在福州代代相传,光饼也与菠菠粿、切面、笋(笋很重要,清明节必备)、豆腐一起,(有的时候“芋泥”也是必备的)成为福州民间清明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有句福州熟语俗语叫【豆干切面芋,食𠲥好行路】(https://ms.mbd.baidu.com/r/DlB55aDopa?f=cp&u=a433fc204c232cb8东南网)
3.太平燕:根据福州的风俗,逢年过节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太平燕主要由鸭蛋和肉燕组成。肉燕又称“扁肉燕”,由于它形状有点像含苞待放的长春花,故又名“小长春”。福州方言称蛋为“卵”,称鸡蛋为“鸡卵”,鸭蛋为“鸭卵”,前者与“羁乱”谐音,含义不吉利,而后者则与“压乱”谐音,含有平安、太平大吉大利之意,因此福州人又通称鸭蛋为“太平”。福州有句老话就叫作:“吃鸭蛋讲太平”。(http://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lswh/201812/t20181214_2705358.htm福州市人民政府网)
4.芥菜饭(我家好像没有这个习俗,但是网络有查到资料,在此处记录,供参考):清明时节,闽东(福州属于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https://me.mbd.baidu.com/r/DlDLj0SWwE?f=cp&u=1ce363e88010a358央广网)
5.清明茶(准确来说不属于清明食物,但是时令与清明有关也记录下来,供参考):福州人怕吃热性食品,因而爱喝绿茶。这种茶收制于清明与谷雨节气之间,为“头春”,香浓、味甘,其产地多在北峰一带,尤以鼓山产的“半岩茶”为佳。清《闽小记》载:“半岩茶色、香、风味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福州明代名人邓原岳有诗曰:“雨后新茶及早收,山泉石鼎试瓷瓯。谁知屴崱峰头产,胜却天池与虎丘。”明代名人徐 勃的《灵源雨若茗》诗曰:“寒食才过谷雨前,鼓山风送焙茶烟。旗枪乍试甘泉脉,竹火磁瓶手自煎。”它描述的是在清明与谷雨时节采制清明茶的情景(http://m.fznews.com.cn/node/10763/20170406/58e5d65a1496c.shtml福州新闻网)
板块四、福州和清明相关的习俗
压纸(硩纸)与祭墓:福州话里,扫墓俗称“压纸”。福州人扫墓时,用石头压上纸钱的特殊行为有重要意义。“压纸”的目的之一,是给逝者“送钱财”。目的之二,是表明该墓地有在世的家人或其后辈关注着,避免遭受外人随意破坏。古时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如今扫墓除了压纸以外,一般还会拜供品、点香烛、放鞭炮。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有句老话叫“金厝边,银乡里”,意思是要重视邻里间的和睦。福州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安葬之处旁边安葬有其他死者,就相当于他死后的“邻居”,也要讲究“邻里和睦”。因此,福州人清明节为自家的先人扫墓后,通常还要关照一下相邻的墓地。就要为其象征性地烧些纸、擦些灰。 (http://images2.wenming.cn/web_wenming/wmdjr_299/qm/yjpl/201104/t20110404_189107.html中国文明网)
插柳与折松:“插柳”原是寒食节的习俗,是为了除祟辟邪,用以怀念抱柳树被烧死的介子推灵魂。古人认为柳枝可为先人的灵魂指路,他们看到柳枝便能一眼认出世间亲人的家。宋代以后“寒食节并于清明”,该习俗植入清明节,据说可引导已逝祖先或家人的灵魂归来受祭。“插柳”是为了讨平安、吉利。不过,现在“插柳”习俗在福州城区已多不见,见到的只是人们“压纸”后带回来的松枝了。“压纸”归来,摘一枝马尾松枝或其他绿树枝带回,插于祖宗牌位前,但目前已演变为将松枝等插在门前,这叫“压青”。树枝插于祖宗牌位或门前其实它的意义与作用是一样的,标志这家人已为已故亲人扫过墓了。 (https://m.sohu.com/n/486036153/搜狐新闻)
踏青:清明节时值仲春,气候宜人,“移步出家庭,天气好心晴”,是上山踏青、扫墓、感恩缅怀已故亲人的好日子,老福州人在清明节另外一个主要的活动就是踏青。踏青本是来自于三月三的上巳节,由于上巳节后来并入清明节,而扫墓又是到郊外去,因此在清明节踏青十分流行。一些地方会举行荡秋千、拔河、蹴鞠、斗草、登山等一系列户外体育活动,让清明节的活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https://m.sohu.com/n/486036153/搜狐新闻)
添土,分饼与吃蛏蛤: “添土”:有许多建不起“大墓”的人家,多把祖宗的灵柩草草择地埋葬 ,称“墓仔”。墓仔因仅堆土成坟,风雨侵蚀难免水土流失,坟堆变小,所以每年清明时节就要给坟墓添土。 “分饼”和“吃蛏蛤”:将光饼夹、蛏、蛤等福清小吃和特产,一边祭祀,一边分给在场的人吃。把吃过的蛏、蛤等壳撒于墓埕上,以示“有主之墓”。(这三个风俗仅在福清地区出现,摘自https://mbd.baidu.com/ma/s/uV2iePh7搜狐新闻)
板块五:画面的建议与方向
以青绿色为画面基调,以柳树和松树组成的树林为画面背景,画面中心事件考虑压纸祭奠的画面,或者制作菠菠粿过程的画面。整体感觉温馨沉稳,体现缅怀先辈和寄予未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