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中元/七月半/半段
词汇
中元/七月半/半段
七月半 cik21 nguok5 buang55
最后一个字念buang55;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念,念成七月半buang213
做半段 zo21 buang21 nooung242
连江的七月半之前要烧纸钱排碗菜供
“公婆妈”(自己的祖宗)
“家公”(本厝家公/本宅公公,每一家的家神),会在墙上贴红纸,写着“本宅公公/本家公公/本厝家公”,象征家公的神位;还有一般在七月十六要在楼下地上插香摆芋粿糖粿等供
“嫩嫩儿哥”(未成年即夭亡的无人供奉的孤魂小鬼)。
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家里信佛的长辈也要到寺庙里面去做法事供菩萨
本地商家在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每月这两天阴气盛鬼门开)也会烧纸钱供“下界爷”“下界哥”(也是游荡的鬼魂),保佑生意顺利。(所以七月十六他们也会供这个)
福州话的熟语,诗歌,童谣
1.熟语民谚
【燕来三月三,燕去七月半】主要指燕子的栖息习性,意思是农历三月三左右,燕子飞来度夏;农历七月十五左右,燕子飞往更南方温暖地区过冬。
【七月半,做半段,九月起,不买米】做半段的习俗源自于福州人庆祝丰收和祭祖,是由古代的“郊社”演变而来。其时正逢福州地区每年夏收夏种,或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福州人会在此时以祭田仪式来酬谢司土地的神明,以祭祖仪式来纪念开基辟土的祖先,同时也庆祝丰收。
2.诗歌童谣
【中元节祀先作】宗祖日已远,无乃饥寒侵,寒衣欲远寄,异路隔幽明,当此大庆月,先人或式凭。庭前列祭器,祭品杂沓陈。丰膳出中厨,瓜果荐时新。冥衣与纸钱,聊复我意申。恨不及事生,寒暖得躬亲。敢鄙盂兰陋,庶几水木情。
【年节歌】七月十五做半段,亲朋好友聚无断,好酒好菜请侬客,肉燕鱼丸太平卵。
https://mr.mbd.baidu.com/r/EvS0dzSxvq?f=cp&u=566ad6754fe16219
食物
【七月半糍】福州中元节祭祀用“七月半细”。这“细”(音)是糯米磨浆制作的一种糍粑,作为祭品,上供祖先。也可赠送亲友。糍粑选用无杂质的糯米,提前一天浸泡好后,上锅蒸熟。待糯米饭蒸好了,还要趁热摏糍。经过半个小时的反复捶打,糯米已经捣烂成团,就可以捽糍了。一个个圆形糍粑,再蘸上早已经准备好的花生碎粒和白糖,最后装到碗里。值得一提的是,长乐人用黑豆加糖当馅,外面皮用米浆,再滚上糯米蒸熟,做成“七月半米时”,一庆丰收,二祭祖宗。
【鸭子】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而且鸭爪易把鬼的衣服抓掉,所以中元节在全国各地都有吃鸭子的习俗。也有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https://my.mbd.baidu.com/r/EvTqFqana8?f=cp&u=f6271ae6e262b271
【甜包、苹果、香干三件套】中元节参加祭祀活动后,人们要带甜包、苹果、香干(豆腐干)等祭品回家,并与家人分食,取福州方言谐音“包平安”的吉祥寓意。
【棋子面】是一种很薄、约一寸宽,卷成饼状的食品,福州方言称“棋子面”。这种条状面片,卷成小圆盘,形如大的棋子。也叫面囝。圆形平面,直径约七八厘米,厚度约1厘米,是一根不足一毫米的面条,缠绕成一个圆形类似棋子,外沿用同等大小的红纸绕上。棋子面也是在水开后放入,不到三五分钟即熟。
https://mo.mbd.baidu.com/r/EtHxqzmCmk?f=cp&u=23934966c486fe4c
中元和半段的区别
“待补充”
习俗
【放船灯(待议)】船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船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放船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https://mbd.baidu.com/ma/s/dEGp1QSH搜狐网
【游塔骨/塔骨出航】旧时认为若中元节时兴传染性疾病是地狱恶鬼作怪,因此便要“游塔骨”。“塔骨”以竹制品做成人的样子,披着某类神的衣服裤子、披头散发,古里古怪,随后人套在其中背着走。“塔骨”是福州人对游神时所架中低等级神像的称呼,它们一般都是阴兵阴将。阎王老爷身边的黑白无常(“七爷、八爷”)是经典的角色“游塔骨”持续七天。最终制一纸船,把抓到的作怪地狱恶鬼关入纸船中,慢跑呼喊着把纸船放进江中,让其顺水轻拂,称之为“出航”。
【焚纱箱】如果娘家的父母至少有一位已经过世,那么除了通常的纸衣纸钱,她还要给娘家送一个箱子。这箱子是用竹条扎成的架子,左右和后面用纸糊上,正面敞开,叫做“纱箱”。纱箱分为多层,架子上放置各种用竹篾或者纸扎的各种家用器具,然后送到娘家,在娘家院子里焚化。这是表达已出嫁女儿对过世父母的孝心。
https://mo.mbd.baidu.com/r/EtHxqzmCmk?f=cp&u=f725319bfaf7a311
【焚楮衣/焚钱箔】“焚楮衣”又称烧纸衣,用意是为去世的祖先送去衣物和金钱。过去这是一种隆重的家祭仪式,节前各家就开始忙折楮衣、糊纸箔了,做好中元节烧纸的准备。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儿、孙女儿等,也回家参与折楮衣、糊纸箔。这“楮衣”即毛边纸印上衣裤图样,或各种花纹,折叠后,用印红图案的大张黄纸,作为包袱,包好。《闽中岁时杂咏》载:“中元祀祖,闽俗则无定日,各色纸包而焚之,谓之“烧纸衣”,《三山志》(福州郡守梁克家撰)云:“焚纸衣,前中元一、二日,具酒馔享祭,逐位为纸衣焚献”。乾隆·《福州府志》云:“中元,具酒馔,献祭祖先,焚褚陌,俗谓之‘烧纸衣节’”。
https://mo.mbd.baidu.com/r/EtHxqzmCmk?f=cp&u=ba8dbc176bdebbd7
【施食】在福州市,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很多别人备瓜果蔬菜及冥币,并延请僧道行念经典礼,随后将所备贡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
【做半段(农村部分地区与中元节合过)】“做半段”是闽东语福州话中的一个词汇,“半段”意即“半丈”,乃表示农历的一年以度过一半。因为“半丈”的双关含义又为“五尺”,而福州话中的“五尺”与“有啜”(意即“有喝、有酒喝”)谐音,因而包含有酒宴吃的意思。因为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做半段的仪式程序常为当天上午在厅堂摆设祭礼,并燃烛、放炮、烧金以祭祀地主和神祇,午后开始举行酒宴,并同样以燃烛、放炮、烧金祭祀神灵。(ps:市区还有不少地方,根本不过中元节和半段,他们习惯过七月三十,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生日,有说法是七月三十是祭祀“下界爷”的,主要要用到䭣ze55来祭祀。)
【中元斋醮会(连江)】亦称中元斋醮科仪,是道教超度亡灵的形式。中元节,信众或在道观或在家中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音乐等仪注与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此俗连江仍盛行,多以家族名义集资设坛拜祭,供佳肴百果,三日功德圆满后大宴众亲友。
【做普度】福州各乡普度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逢甲普度为每10年一届,逢寅普度为每12年一届,有的间隔五年三年甚至每年举行,规模从三昼夜、七昼夜到四十九昼夜不等。旧时福州的达明里普度、东门外东岳庙普度、南台一真庵普度等等,都十分有名。普度是佛家宣传人的希望在于来世和彼岸,今生和现实世界皆系苦海中的过渡,于是普度得以盛传。“闽地无论城乡必举行一次(《中华全国风俗志》)”。福州的普度是个热闹非凡的节会,普度坛内,搭建有高大壮丽的经忏坛,僧流羽士云集,举行焰口施食与铁罐上座科仪,坛上梵音仙乐袅绕,坛下十番和音同奏,令观者沉醉其中。同时,普度会上还有讲演善书《太上感应篇》,陈列冥世三十六间店,目连坛表演提线傀儡戏等等,各类文娱项目琳琅满目。
注明一下:市区还有不少地方,根本不过中元节和半段,而是习惯过七月三十,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生日,有说法是七月三十是祭祀“下界爷”(孤魂野鬼)的,主要要用到䭣ze55来祭祀。
民间故事和传说
【目连救母】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唐代平乱】在盛唐时期,福州一带自为一国叫“无诸国”,中央就派兵平乱,福州土著男人被赶到江里,当上“昼民”,福州俗称“曲蹄仔”,南下军人就地安置,强娶土著女人为妻。时间一长,也就慢慢平和下来了,大家也不再闹了,接受了这个事实,官府也就放松了,就同意让江里的人上岸来买些生活必需品,但是不准穿鞋以示区别。一来二去,回到岸上的土著男人们就想打听在家亲人们的消息,这下苦坏了官老爷们,干脆就让大家亲人团聚,可问题又来了,如果都聚到一起来,可有好几万人啊,怎么组织呢?这时,有个师爷叫大目埕的,就出了个主意:团聚不要一起来,一个一个村子轮着来,费用就由岸上的人来承担。于是,为了能尽快的找到自己的亲人,岸上的村庄各个不惜财力,大摆宴席,这一天,只要能到自家来作客的,不论认识不认识都是亲人,大家也就亲戚拉亲戚,朋友拖朋友的都来了,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叫来人,也好尽快地有亲人的音讯。天长日久,这个风俗也就慢慢地流传了下来,也就是所谓的“半旦”,而这“半旦”也就成为大家不论天南海北,不论认识与否,都在一起欢聚的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