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资源网
福州话资源网
资源网 > 福州话知识库 > 节日节气的福州话 > 【节日】端午

【节日】端午

【节日】端午

第一板块:福州话熟语歌谣

1.民间熟语

**【清明插柳,端午悬蒲】**菖蒲与艾叶气味清香,中医认为其有解毒、杀虫之效,民间更将其视为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https://xw.qq.com/partner/vivoscreen/20210614A07EUQ00 腾讯网

**【四日先却五日酒,未时方写午时书】**古人认为端午过后,春夏之交天气恶劣,疾病多发,毒虫也开始猖獗。而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在这时候贴午时书有驱邪消灾作用。

https://ms.mbd.baidu.com/r/E2nYoVD34A?f=cp&u=01faea8622b83488

**【未吃月节粽,寒衣都没了】**表示季节肚兜的转换,之前则“凉九蓄三”,早晚地气冷,要多穿衣服,过了五月节,寒衣就可以收起来了。http://mb.yidianzixun.com/article/0J9FrkLq?福建新鲜事

**【快活五日节,喫亏年暝兜(闽侯)】**端午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数人都借这一节庆家庭团聚,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而年关时节,虽然活动众多,但理清一年来的债务,却愁坏了不少人。因此说端午节“快活”,过年“喫亏”

闽侯的端午节传统习俗_正文_社会民生_闽侯新闻网

2.诗歌童谣

【《五月节诗》:采莲鼓咚咚,肚爿替春装;江中龙舟竞,香袋挂衣襟;家家忙裹粽,户户喜悬蒲;祛毒雄黄酒,辟邪五色符;黄烟才放过,又贴午时书。】

http://m.fznews.com.cn/node/17070/20200623/5ef1c8be25494.shtml

【《采莲鼓》:手拍锣鼓响连天,端午采莲在街边。一只蒲艾门前插,竹叶裹粽四角尖。宣政排场好排场,蜀间馆店聚春园。叽铡哔烰真有味,蜀碗名菜佛跳墙。】(《采莲鼓》的调子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侍姬、后为其儿子王延钧皇后的陈金凤所谱曲。据传从前有一支采莲队伍来到宣政街聚春园门前,唱了该曲。歌词4句一段,每句7字,每段唱一商家的赞词,朗朗上口,颇得店主欢迎。)

https://mbd.baidu.com/ma/s/zHSx7BZO 凤凰资讯

【初一钉门葱,初二起炸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舟赛起来。】( “起炸”指的是一种用米麦粉发酵蒸成的甜,猛是方言,意即发酵。“晒午时”说的是五月初五这一天,从田间采回黄花草、紫苏、艾草、黄豆秆,连同钉在门框两旁的菖蒲一起洗干净,还有调了雄黄粉的白酒,洗干净的家具、被帐,放到阳台、屋顶上去晒,直晒到中午阳光直射为止。)

https://mbd.baidu.com/ma/s/jfwGmYzd 搜狐网

【《扒龙船》:一童童,二童童,初三初四扒龙船。初五龙船扛上岸,初 六去看满天云。 】(“童童”只充当音节,没有实际意义;“扒”是“划”,北港一带一般是“划初三”,即初三是端午最重要的日 子。为什么不划初一、初二呢?因为从前初一、 初二很多龙舟队伍都在行香,对沿江的宫庙进行 拜访,所以龙舟之间是不可以切磋较量的。)

陈泽平《方言俗语歌谣》162页

第二板块:福州的端午习俗

(注:标有“旧俗”的大多因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

1.“午时”相关习俗

【午时书(福州特有)】一种无横批的对联,比春联小,书写内容多与端午节有关,一般都是端午节这天午时写、午时贴,讲究的还要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午时书写好后,除了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有的还赠送给邻里亲友。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写道:“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朔日悬蒲插艾于门庭,而五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

https://ms.mbd.baidu.com/r/E2nYoVD34A?f=cp&u=60f4eb7d126b342

【午时茶(福州特色)】端午当天,福州人习惯采摘正午时候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的中草药,包括薄荷、山楂、桑叶、陈皮、藿香、鱼腥草等制成茶饮。炎炎夏日饮上一杯,具有防暑降温等保健功效,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草药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

福州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竞渡|端午节|龙舟腾讯新闻

【午时澡/沐兰汤】福州端午洗澡大多用粽子水,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也有用艾叶和菖蒲的热水来洗澡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这一习俗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https://3g.163.com/dy/article/FFQTAOK90531DA80.html网易新闻

【午时水/挑五月四水/挑河水】福州人在五月初四那天,有把家里水缸装满水的习俗。久而久之,“五月四水”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有的人家还把“五月四水”存放起来,说是具有治疗烫伤等作用。民间认为,五月初四涨潮时挑的河水可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质,并可作为中药用水;初五为蛇放毒日,河里的水不能饮用;初六为狗洗澡日,许多家庭都带小狗到河里游泳,水质也不好。

https://xw.qq.com/cmsid/20210612A08IW800?f=newdc澎湃新闻

【曝午时】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把家里衣服、棉被、竹木家具等拿出来曝晒,去霉杀虫;二是喷雄黄酒,把雄黄粉溶在烧酒里,喷洒在房前屋后边边角角,起消毒作用,还可以防止蛇、蜈蚣跑进屋里伤人

https://me.mbd.baidu.com/r/E3btv4swtW?f=cp&u=b85f97526e2161

2.划龙舟相关习俗

【采莲(福州特有)】采莲专指筹募龙舟竞渡的经费。旧时的福州,每年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采莲”便成为本地人的头等大事,村便以2人一组敲锣打鼓,沿街高举本乡龙舟旗帜齐唱《采莲鼓》以筹集经费。两至三人的队伍为通常的简配。真正传统采莲的组队,要扛着境庙的旗帜(正常扛社旗,没有社旗扛令旗。社旗:各境社龙舟队的队旗。令旗:各境社主祀的神明的旗子。)挑着锣鼓,扛着船桨,大约五六人一组。带头的则是庙里的总理,或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村里乡绅出资多者。则有机会站坐龙头位置。

https://mi.mbd.baidu.com/r/E2KeucNdfO?f=cp&u=1d220dbb22b7974

【采莲鼓】配福州的龙舟鼓。这种鼓将牛皮用柴钉固定 在鼓筒上的, 敲出来的声音清脆着为最佳, 用柴 钉固定是为方便更换鼓皮。采莲的时候锣也是必备

源自巴晓光老师的采访稿

【龙舟竞渡】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现在。福州民间的龙舟竞渡有二千多年历史,闽越族的先民“习于水斗,便于行舟而往若飘风”。福州龙舟竞渡一般是初三初四。各家携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都是水族标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福州话划龙舟发音为“ba long long”,意为是"白龙船",而龙舟竞渡的传说来源于"钓白龙"。

《福州端午节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杨清

【夜赛龙舟(长乐特有)】福州长乐江田镇三溪村有夜赛龙舟习俗。因为村民白天忙于农事,到了晚上才有闲情出来划龙舟,因此相沿成俗,有“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之说

http://fj.sina.com.cn/news/s/2011-06-06/0804101829.html?from=wap

附:https://kdocs.cn/l/cfnq0V1jHJ7i?f=201

[文件]福州境社龙舟分布图表.xlsx可复制链接到WPS Office中打开文档

附:成为一名合格的龙船癫,你需要做四件事情划龙舟相关的事物

3.与雄黄相关的习俗(旧俗)

【熏雄黄烟/燃雄黄炮】端午节这天中午时分,在室内,点燃雄黄,熏杀躲藏在屋角墙缝的毒蛛恶虫。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逢、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端午节过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水缸边、柱子缝都会留下一道道黄色的“涂鸦”。特别要在厨房使用,在水缸周围要熏一圈。燃雄黄炮就是放磺烟。雄黄炮外形类似鞭炮,有捻,点火后发出“哧哧”声,并喷出黄色烟雾,燃雄黄炮的人一边熏,一边说些吉祥话,不一会儿,满屋子便是硫磺味儿。

https://mbd.baidu.com/ma/s/LqkSCt5f搜狐网

【饮雄黄酒】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者黄酒内放入雄黄粉末,一斤酒放入1~2克的雄黄粉末,用筷子搅溶。福州民间有白蛇常到水缸放毒的说法,旧俗会饮用一些雄黄酒来驱邪避疫,以求五毒不侵,身体康健。

http://dzb.hxnews.com/2014-05/31/content_195796.htm海峡网

【涂雄黄/腌雄黄】古人用雄黄除了炼丹、制药疗疾外,更多的用于避邪、解毒、杀虫。给小孩子的口鼻涂雄黄酒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鼻子底下和肚脐处以解毒去邪。有的腌制一小块雄黄肥肉,长久不腐,每当大人小孩的皮肤被蚊虫叮咬起包,用雄黄肉涂抹,便可止痒消肿。

https://mi.mbd.baidu.com/r/E1Z9kIxTK8?f=cp&u=6901fa152386e17a澎湃新闻

4.与衣着装饰相关习俗

【系五彩丝(旧俗)】闽都旧俗五月初五这天,大人小孩都用五色丝系在手臂,称为“长命缕”,又名“续命缕”,相传可以避蛇,也有辟邪、延年之意。五色线代表阳光,阳光照的地方自然一切妖魔鬼怪不敢靠近,借此避邪祛病。后来,系五彩丝逐渐演变出挂香包、编五彩粽的习俗。

https://xw.qq.com/partner/vivoscreen/20210614A07EUQ00

【编五彩粽/挂香袋】到了端午节这天,大人将香包或五彩粽挂在小孩腰间,香气四溢,具有驱虫辟邪、避瘟防病之功能。端午香袋多为四角形,像个小粽子,外面用彩色丝线裹着,里面填入樟脑,传说可以驱虫、辟邪。许多杂货铺都有卖这种香袋。香包以五色碎锦作囊,里面放有茱萸、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药材或其他香料,有长方、正方、三角等形状。五彩粽则以五色丝线缠绕纸粽而成,内装樟脑丸。香袋有以五色丝线编扎而成的,也有用布帛绣缝的,内装樟脑丸。

福州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_腾讯网

【挂肚爿/送肚爿】肚爿即肚兜,穿肚爿是汉族重要的穿着习俗之一。过去大人小孩穿上肚爿,能保护人体胸腹这一重要部位不受风寒。大人还利用“肚爿袋”存放钱票,防止被偷。福州传统观念认为,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入夏。福州百姓通常到端午节后,才换上夏装。过去福州人在端午时,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红肚兜的习惯,说是“穿红肚兜”能辟邪。旧俗福州的肚爿,中老年人多白、蓝色;小孩则男绿女红。肚爿是外婆送给外孙(女)节日礼物,从端午节起,小孩就可以穿肚兜奔走嬉戏了。

搜狐网https://mbd.baidu.com/ma/s/pbKYkO72

【挂蛋袋】即胸前要挂丝线扎成的香包和色线钩成的蛋袋。有的地方除了香袋之外,还以菖蒲艾草汤煮蛋,并把煮过的蛋装在用丝线编扎的网袋里挂在小孩胸前,这些都有避邪祛病之意。

https://me.mbd.baidu.com/r/E3btv4swtW?f=cp&u=5b021da67a19e4b0

【穿鞋子(旧俗)】过去福州城外人,大多数人在夏秋时节,有的甚至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但端午节中午,一定要把鞋子穿起来。据说那天中午要是不穿鞋子,以后脚底上会长出一个个窟窿,福州话说“扒卟熘”。

搜狐网

5.与女儿节、岳母节相关的习俗

【分节(闽侯特有)】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闽侯县志》载:“端午节民间还有‘送节’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上街、竹岐、白沙、鸿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区、半山区乡镇。”

http://www.mhnews.com.cn/html/3/2015-06-23/16221640449.shtml

【送红节/送白节(闽侯特有)】送“红节”和“白节”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红节”和“白节”的习俗。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有粽子、线面、蛋、猪蹄、荷叶包等,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亲戚赠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当地风俗,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否则会不顺利,送“白节”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现时送“红节”、“白节”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

http://www.mhnews.com.cn/html/3/2015-06-23/16221640449.shtml

【讨夏衣(闽侯特有)】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裤子、竹蓆、枕头、扇子、毛巾、粽子等礼物。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外孙女送衣服,民间称为“送夏衣”。

https://m.sohu.com/n/494817188/

【进献公婆】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孝敬公婆

6.与蒲艾相关的习俗

【悬蒲插艾】清·乾隆《福州府志》载:“端阳,自五月一日始,人家悬蒲艾,妇女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端午大部分家庭用一小段红纸将艾叶和菖蒲叶扎成一束,分别钉在大门两边离地五六尺的门框上。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当天,人们以红纸束菖蒲艾叶,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菖蒲叶形状挺直狭长似宝剑,将其挂在门厅、床头等处,刃锋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菖蒲、艾叶凉干之后还可用于小孩子洗浴。

闽侯的端午节传统习俗_正文_社会民生_闽侯新闻网

【熏艾草(福清)】很多地方有烧艾草驱蚊除害的习俗。五月仲夏,天气燥热,人易生病;加上蛇虫滋生,易咬伤人。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菖蒲与艾叶气味清香,中医认为其有解毒、杀虫之效,民间更将其视为可防疫驱邪的灵草。

https://mbd.baidu.com/ma/s/DYi63lcV

【菖蒲洗澡】用菖蒲泡汤洗澡。《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

搜狐网

7.其他习俗

【祭祖宗】许多家庭在端午节举行祭祖活动。在祖宗牌位前摆上八碗或十碗荤素菜肴和瓜果,粽子、荷叶包是祭祀活动的必备供品,另备酒水、香烛、纸钱等,保佑合家平安,事事如意,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祭祖过后,全家人举行家宴。因此,端午节,很多在外的人都会回家团聚。

http://www.mhnews.com.cn/html/3/2015-06-23/16221640449.shtml

【水稻抛房梁(长乐特有)】长乐等地农民在田野里拨回数棵水稻,把这水稻抛在房屋的房梁上,认为这样房子不会受白蚂蚁等害虫侵蚀。

https://m.sohu.com/n/494817188/

【淹鹅和蛇(长乐特有)】长乐等地还在端午日杀鹅和蛇,取其油用盐淹,供日后遇蚊虫咬肿等肿痛时用。

https://m.sohu.com/n/494817188/

【驱五毒(旧俗)/辟邪五色符(旧俗)/挂钟馗】辟邪五色符是旧时福州民间的端午节用品,相传有镇邪之用。不过多数人家用的是钟馗像。相传“五月五日,为天地行毒”, “闽俗以为是日五毒神下降”。 “五毒”各地有异,福州传统专指“蝎、蛇、蜈蚣、蜘蛛、蟾蜍”。为防“五毒”之害,以红纸印“五毒”图,贴屋中,并用5根针刺它们,致使不能横行;在衣饰上绣制、在糕饼上缀“五毒”图案,取驱除之意。如用黄纸摹印张天师像并绘上“五毒”图,悬户上,曰“天师符”;以黄纸印普庵佛像,贴在朝东壁上或门栏,曰“普庵符”;在厅堂上挂钟馗“捉鬼图”、“执剑蝠来(“只见福来”谐音)图”

年年过端午,老福州人端午必做的10件事,你都知道吗?-新闻频道-手机搜狐

第三版块:福州的端午美食

【粽子】福州特有的粽子主要有花生粽与咸粽,形状则有“尖尖粽”与“牛头粽”二种,花生粽的配料是糯米、食用碱与花生,佐以白糖,清香又爽口;咸粽则是在糯米间夹肉丁、虾仁、香菇等裹成。吃粽子最好是凉了时候吃,因为这时的粽子是最好吃的,福州俗语有“热餈凉粽”一说。福州粽子常见的有三种:一是纯糯米结成,二是糯米间夹杂着豌豆后花生裹成的,三是糯米间夹肉、虾、香菇等裹成的。煮粽子的汤水,常常被浇在门前屋后窗台等处以防虫避邪。

https://m.sohu.com/n/494656622/

粽子分类与福州话称呼小孩子才做选择,甜咸粽子福州人都要 | 福州话粽子名词

【面饼(福清)】福清和平潭都有端午煎面饼的习俗,用粗面,即小麦浸在水里发后,磨成浆,在大铁锅里煎成。面饼的吃法跟春饼一样,卷上炒或煮熟的豆芽、韭菜、蛏肉等食用。因为福清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

https://m.sohu.com/n/494817188/

【家粿(福清)】五月初二福清家家户户都做起家粿。“起家尨(meng)”即起家粿膨胀起来了,粿炊熟了。起家粿是米粿,糯米发透后磨成浆,用白棉布袋装着压干,加入酵母发酵后,做成圆饼状,垫着粿叶蒸熟。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 https://m.sohu.com/n/494817188/

【太平燕(福州特有)】 太平燕又称扁肉燕,是福州长吃的一道喜庆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取一个“太平”、“平安”的好意。(这也不细说了,福州人但凡过节都是太平燕) https://m.sohu.com/n/453712320/?ivk_sa=1024320u

【荷叶包(福州特有)】荷叶包是福州人端午节祭祖必备供品。福州人所称的荷叶包,其实在制作过程中与荷叶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它做好后有点像荷叶。荷叶包在福州方言里与“好吃包”谐音,喻示人们祈望生活好又甜。也叫叫“荷叶饼”,其实它是用面粉做成的,不同于同胞的馒头,是形式荷叶的宽边,上下可打开。福州常用荷叶包夹红烧肉或米粉肉食用 福州端午节民风民俗介绍 吃荷叶包吗_奇缘阁算命网

第四版块:与端午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凭吊屈原】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却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备感痛心。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城池,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国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大家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倒入江中,以便药香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的尸体免遭伤害。

《读与写》2008年第2期,37页,端午节的传说

【钓白龙(福州特有)】传说西汉武帝时,东越王余善叛汉,为了激励士气,事前他派人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进行钓白龙活动,争取闽越族群众支持,他命令各部落驾舟争夺白龙,胜利者予以重奖。当时余善命人用木头雕成白龙,浮在台江(闽江)上,让沿江各部落的健儿驾船夺取,后来余善叛汉失败,但钓白龙的习俗却保留下来,并且逐渐转化为龙舟竞渡。­端午节期间,各乡村、里社在大江大湖赛龙舟,解放大桥一带的闽江水域及西湖都是赛龙舟最热闹的地方。每年五月初一,先举行“醒龙”仪式、安上具有各村标志的龙头后才能正式下水。 https://m.sohu.com/n/494656622/

【五灵公(福州特有)】“五灵公”即五帝,原是赴京赶考的五个秀才,那年五月初四夜里,因为梦见功曹命瘟神投毒于水源大井,降疫病惩治作恶之人,他们决定守在井边劝阻民众汲水,五月初五那天劝阻无果,这五位秀才自饮井水中毒身亡,以生命阻止一场瘟疫之蔓延,于是被奉为神灵,掌管祛灾去病,驱瘟除疫。围绕着“五灵公”信仰,又有不少民间传说,例如,传说五帝中的刘帝非常喜欢龙舟。所以青白蛇龙舟的“龙头”里会安放他的神像,每年端午让刘帝与龙舟一起巡游闽江,观看龙舟竞渡。

源自巴晓光《诸神的游戏》

【五门墩大哥(福州特有)】“五门墩”只是一个地点,那位见义勇为的中年男子即从此处跳下水去救起投水自尽的怀孕女子,事后人们再去寻找救人之人,那人已无踪无影,连姓名也没有留下,这才被人们称为“五门墩大哥”。日后这一带人端午节划龙舟,每到五门墩便偃旗息鼓,拈香祭拜,据说拜过“五门墩大哥”,龙舟就不会倾覆,于是相尚成为一种习俗,其影响也逐步扩展。

源自巴晓光《诸神的游戏》

【谦虚礼让】相传明代福清人林廷奎任杭州府同知,为官 清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任满启程回乡恰逢端 午,杭州官绅士民推举在钱塘江得胜的雌舟挂 “钱塘第一”锦旗为他的官船导航,并一直送到 福清,以示对他的敬意。福清的百姓得知,也派 出当年优胜的雄舟挂“兴龙第一”锦旗到龙江 口迎接。两舟夹护官船开过龙首桥,两岸观者欢 声雷动。两舟随后便在江上比赛起来。雄舟有意 礼让客人三分,雌舟也不好意思争先,一直难分 胜负,观众喝彩欢呼愈发热烈。林廷奎感到由衷 的高兴,便倡议停赛,两舟将“第一”的旗子互 赠作为永久纪念,传为佳话。

源自巴晓光老师的采访稿

以下为对巴晓光老师的访谈记录,再此处收录

Q:一般来说,在过去以两三人为一组唱"采莲"的人员,除了参与划龙舟的人之外,是否也包括本村乡绅阶层的人士?

A:两至三人的队伍为通常的简配。真正传统采莲的组队,要扛着境庙的旗帜(正常打社旗,没有社旗扛令旗。社旗∶各境社龙舟队的队旗。令旗∶ 各境社主祀的神明的旗子。)挑着锣鼓,扛着船桨,大约五六人一组。带头的则是庙里的总理,或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村里乡绅出资多者,则有机会站坐龙头位置。

Q:唱"采莲鼓"时配备的鼓一般是什么样的鼓,除了鼓之外是否有其他乐器?

A:配福州的龙舟鼓。这种鼓将牛皮用柴钉固定在鼓筒上的,敲出来的声音清脆着为最佳,用柴钉固定是为方便更换鼓皮。采莲的时候锣也是必备。

Q:"境社"这个词汇是否约等同于龙舟社团?"境社"的概念目前可查最早形成于什么年代?

A:不是。"境社"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同义复合词。「境」是指以共同信仰和祭祀为特征的约定俗成的城乡基层区划单位。每一境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境内居民一般共同建造庙宇,俗称境庙,奉祀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神明作为保护神,俗称社公、地主、大王、境主等。境主神是一境之主,主管境内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事宜。作为地方保护神,境主神得到居民的频繁祭祀。福建东南地区境的起源,至迟可追溯到元朝,明清以来分布更为广泛。从民国后期以来,境作为地方区划的职能逐渐丧失。但是其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单位保留下来。以境为单位的龙舟,比如我之前的龙舟队就是西湖湖头境红马龙舟,境神是齐天大圣。「社」指「社把」,是一种福州的叫法,相当于「堂口」,意指民间自发组建的为某位神明服务的团体。「把」这个词很形象,有手把手,团结的意思。林耀华在《义序的宗族研究》一书中,称为「把社」,「也是一种个人自由参加的团体,目的在于庆祝神诞,恭贺迎会。」「把社|常奉把社|神一尊,为该社社神,所以常有「将军把社」、「观音把社」、「关帝把社」等等名称。他们常自塑本社神像一尊以共奉之。妇女亦有把社|的组织,他们所供奉的是娘奶神|。以社为单位的龙舟,比如妙峰山金龙社青白蛇、白龙庵白龙社等等。

Q:"境社"在参与比赛时一般只会有一支龙舟队参加还是单个"境社"会有多个龙舟队?

A:一个境可以有多条龙舟,看他的分社和村段,因为一个境可以有多个村或多个社。一个境也可以有多条龙舟代表参赛,参赛的龙舟代表的是自己所属的本境的具体村社。

Q:关于福州明代扒龙船目前是否有相关史料描乞“述较具体的风俗内容?

A:福州关于龙舟详细的记载,基本都是清以后的,明代的资料基本没有,只有一则历史故事,讲"情义"的。"情义"也是福州龙舟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儒家知礼守节、方正谦恭思想的体现。比如从前在江上"斗龙",切不可赢过多,赢过三段就要息鼓,等后船赶上来再重新击鼓,以示互相尊重。这种谦恭礼让的习俗,在一些杂谈逸闻中亦有记载。相传明代福清人林廷奎任杭州府同知,为官清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任满启程回乡恰逢端午,杭州官绅士民推举在钱塘江得胜的雌舟挂"钱塘第一"锦旗为他的官船导航,并一直送到福清,以示对他的敬意。福清的百姓得知,也派出当年优胜的雄舟挂"兴龙第一"锦旗到龙江口迎接。两舟夹护官船开过龙首桥,两岸观者欢声雷动。两舟随后便在江上比赛起来。雄舟有意礼让客人三分,雌舟也不好意思争先,一直难分胜负,观众喝彩欢呼愈发热烈。林廷奎感到由衷的高兴,便倡议停赛,两舟将"第一"的旗子互赠作为永久纪念,传为佳话。

Q:《采莲鼓》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前四句为"手拍锣鼓响连天,端午采莲在街边。一只蒲艾门前插,竹叶裹粽四角尖。"因为许多资料显示早期《采莲鼓》的唱词有自由编唱的情况,所以希望确认其编唱形式是"手拍锣鼓响连天,端午采莲在街边。一只蒲艾门前插,竹叶裹粽四角尖。"此前四句为固定的起头模版,后四句为自由编唱。还是《采莲鼓》从头到尾都可自由编唱?

A:采莲唱词和唱法不是我专长的领域。福州这方面的记载比较少,建议可以去知网搜《"嗦啰嚏"、"采莲"关系辨》这篇论文,讲的是闽南采莲习俗,虽然闽南是驱邪的, 福州是募款的,性质不同,但文中有很多具体场景的描写,你们可以读一下,看有没有借鉴意义。

Q:过去龙舟下水的日子是否有严格的界定?

A:龙舟下水时间并没有严格界定,通常看各村的情况和区域而定(有些会由庙里的人掷签选一个时间),但大部分是初一就下水了。

Q:采莲筹募龙舟竞渡的经费的行动是否需要在特定时间之内结束?

A:四月初一龙船鼓转头起就陆续开始采莲,而不是四月下旬,古社会采莲采完还要去瞒鼓,修船,彩绘各种筹备工作,故社会下旬的时间根本是来不及的。

Q:福州传统龙舟竞渡的正日子是在五月初四还是五月初五?

A:福州龙舟一般初一下水,初三初四竞渡,初五一般就上岸回家过节了。俗谚有云∶一童童,二童童,初三初四扒龙船。初五龙船扛上岸,初六去看满天云。"童童"是鼓声的意思。北港一带一般是"划初三",即初三是端午最重要的日子。为什么不划初一、初二呢?因为从前初一、初二很多龙舟队伍都在行香,对沿江的宫庙进行拜访,所以龙舟之间是不可以切磋较量的。

Q:旧传统而言,午时书习俗是否仅是在五月初四书写?

A∶城内文人是否仅在五月初四书写,不太清楚,但龙舟队不一定,有些并没有贴,有些贴的很早,比如美打清泉庵初一早上就贴了。

Q:福州端午节期间是否有吃起家裸的风俗?

A:这个不清楚。起家棵好像是福清的食品。福州划龙舟的人,一般端午吃发业包。比如端午的时候,从初一到初五,远洋这一带的龙舟都要到将军庙里来烧香。龙船靠岸停好,船上要比赛的划手都下船,敲鼓、打锣,带上粽子、发业包(一种三角形的包子),从东门进到庙里去烧香,然后把香火请出来,插在龙头上,再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