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立夏
板块一:福州与立夏相关的熟语,谚语,童谣,诗词
诗词:
【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鼎边糊。】清代郑东廓(郑丽生)《福州风土诗》
熟/谚语:
【立夏小满,江满河满。】形容立夏到小满这段时间是闽江汛期。陈泽平《福州方言熟语歌谣》
【谷雨立夏,寒死老郎罢】形容过去到立夏天气依然有几天挺冷的,在古代还要防寒保暖。
【立夏日下雨,夏至日少雨。】(网传为福建地区谚语,非福州特指)
歇后语:
【鼎边糊——一抆就熟】形容人善于交际,自来熟。(鼎边糊为立夏相关食物,故收入)
板块二:民间故事、传说
(非福州特色)
“称人”的来源:
板块三:福州和立夏相关的食物
立夏时节新麦上场,食:
**煎夏饼:**咸:面浆+虾皮(虾米)+韭菜+豆芽(豆毛菜), 豪华版再+海蛏+蚬子+鸡蛋
甜:面浆+红糖,豪华版再梅舌+花生粉+冬瓜糖……
**炊朦糕:**据说可以明目
朦糕,放在篦子,笼屉蒸的就叫朦糕,如果放碗里蒸叫 碗糕,放在酒盏里蒸的盏糕,做法举碗糕为例,一般以小碗为模具,抹净油,倒米浆,上面撒些芝麻,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即可出锅。小小的碗糕吃起来香甜可口,弹性十足,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许多老人和小孩的最爱。
**抆锅边:**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抆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 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另据郑东廓诗,有吃笋(有“强足”功效)习俗
板块四:福州和立夏相关的习俗
**“做夏”:**福州传统时令节俗。由于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做夏活动古今不同,古有啖李、吃笋,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炊碗糕,目的是消病除灾。
(另附立夏古代有做仪式的传统的原因:
来源于祭礼。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4节气立夏的简短传说 - 万年历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南方大部分地区,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时节,已经完全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过后,却是农耕时代,最需要人力的时候,人们希望借助于立夏“被养”,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的人们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生疾病。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板块五:画面的建议与方向
以绿(可以是带黄调的绿)/蓝类的色系为主调,画面以较有福州特色的“做夏”为主要内容。可以画一款鸟仔碗糕(鸟仔装在碗糕的容器里伪装成糕状?)为主体,大大小小的碗糕(碗)像船一样飘在荷叶下方的水上;
或画超大栀子花盆,植株下方土壤上是缩小的饭桌,主角团在吃锅边等立夏食物;
或以“称人”为主内容,画强力称鸟(慎,不算特别福州特色的习俗)